欢迎光临美食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珍选 > 正文

阴阳养生重在平衡协调

美食网 | 时间:2021-09-23 16:21:59

人体的阴阳是彼此消长运动变化的两个方面,由平衡到失衡、由失衡到平衡,这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只有保持平衡状态,人体才能健康;人体的阴阳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现象,导致疾病。

《黄帝内经》指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人与自然界相通相合是养生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平衡阴阳。自然阴阳之气衍化为五行,由之又表现为湿、燥、寒三种阴邪及风、暑、火三种阳邪,如果人们常犯五行及三阴三阳之气,邪气就会伤害人体,这是人们易患病的原因,也是直接导致寿命减损的原因。因此,治疗疾病必须以阴阳为根本。

《黄帝内经》指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从阴阳的根本变化来看,清阳之气上升,积聚成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凝聚成为地。阴主安静,阳主躁动,阴阳之气,既能生长万物,又能杀藏万物。阴的运动,可以转化成热,热到极点可以转化成寒。就人体而言,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化生清阳。清阳之气在下而不升,就会发生完谷不化、泄泻不止的病症,浊阴之气在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胸膈胀满的病症。这就是阴阳升降失常而产生的疾病。

尽管疾病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实质为阴阳平衡失调。因此,治病必求于平。医师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来调节病人的阴阳,使其恢复到平衡状态。

《黄帝内经》指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命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这里告诉我们,大凡阴阳平衡协调的关键就在于阳气致密,紧密无间,才能使阴气固守,不会外泄。如果阴阳双方不相协调,就好像有春天没有秋天,有冬天没有夏天。因此,能使不相协调的阴阳归于协调,就是很好的养生法度。因为阳气过于亢奋而不能坚固紧密,阴气就要外泄而衰竭。只有阴气平和,阳气固密,人体才能有精有神,健康如常。反之,如果阴阳双方互相分离隔绝,人的元气就要耗损衰竭。这说明阴阳平衡对于养生保健、防止疾病发生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举例来说,一年四季气候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不同变化,冬至开始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夏至开始阴生,由秋到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也会随之而有由盛至衰或由衰至盛的相应变化。因此,我们要适应四时气候变化,在春夏之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保养阴气。比如《黄帝内经》指出在春夏时节“夜卧早起”,秋天“早卧早起”,冬天则“早卧晚起”,其目的在于使人体阴阳与外界气候变化相协调。另外,在我国民间也有“春捂秋冻”的习俗,就是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增衣,而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春捂”是指在春回大地的时候,不要过早地脱掉棉袄,而应多穿些时间,防寒保暖,养阳扶正,以利于春季保养身体。我国古代养生家也提出春季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这与现代医学所强调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不谋而合。所以“春捂”应重捂下半身,这样既养阳又敛阴,与春天气候变化相协调,亦符合《黄帝内经》提出的“天人相应”思想。至于“秋冻”是指从秋天开始阴气渐生,气候逐渐转凉变冷,衣服要慢慢添加,而不能马上就把冬天的厚重衣服都穿上,特别是对老人和儿童,只要不让他们受凉感冒就行。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其逐渐适应气候变化,增强其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和耐受力,以使其寒潮来临时不易感冒。这也符合由秋到冬的阴长阳消的变化过程。又如一年四季农作物生长的特征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冬“阴长阳消”,属于收藏季节,所以民间有冬季进补的习俗。而春夏“阳长阴消”,气候逐渐炎热,阳气外泄,人体多汗,不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故而一般不主张春夏时期进服补品,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中医有“四季通补”的说法,但有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天“平补”,冬天“滋补”之分。

此外,除了阴阳四时的外部因素可以影响人体阴阳的变化外,体内在因素同样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衡而引起病变。《黄帝内经》曰:“暴怒伤阴,暴喜伤阳。”。也就是说,要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还必须注意调节情志方面的活动。

阴阳平衡的判定标准是健康、有神。具体来说为: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目光有神,听觉灵敏,呼吸平稳,声音洪亮,食欲旺盛,活动灵便。通俗地讲就是能吃,能睡,精神气色好,心情舒畅,反应快,耐力强。形象地讲就是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动如兔,行如风。总之,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平衡是人类寿命的根本。

长春医治癫痫病到哪家医院好治疗癫痫的费用又是多少呢儿童癫痫病的治疗方子有哪些